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走进浚县 > 文化珍藏 > 活着的历史之树

浚县地名漫议(代 序)

   浚县地名漫议

 (代 序)

 李彦军

  浚县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文化积淀深厚,地名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浚县历史悠久,远在六千年前,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。殷商时浚地称黎,西汉初年置黎阳县,其间曾为郡、军、府、州治所,唐初设黎阳总管府,辖四州八县,宋金元为浚州,明初降州为县,始称浚县。

  浚字多音,既读jùn, 又读 xùn,在古今辞书注释里,当浚和其他字组成地名时,读 xùn 。浚县名字的来源,与大禹治水有关。北宋初在黎阳县设立了浚川军,《尚书·益稷》载“禹曰:……予决九川,距四海,浚畎浍距川。暨稷播,奏庶艰食鲜食。”浚川直取“浚畎浍距川”首尾两字。北宋政和年间升为浚州,明初降州为县时,顺其自然地易名浚县。当年,大禹疏通了九条河流,使它们流到四海,挖深沟疏通了田间的大水沟,使它们流进了大河。同后稷一起,教百姓播种粮食,民众食有粮,居有所,幸福安康。浚县是大禹、后稷惠临泽被的地方啊。一个浚字,既说明了悠久历史,又宣示了兴县富民根本,还蕴藏了瑞信民风,更弘扬了进取精神。

  可以说,像浚县的来由一样,浚县的山、浚县的河、浚县的每一处村落,几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来头,甚至会和历史上某位帝王有着种种瓜葛。比如大伾山,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的《尚书》记载:大禹疏河“东过洛汭,至于大伾”;比如同山,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记载:“武王伐纣会同诸侯于此,故名同山”;比如鹿台和钜桥,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:殷纣王“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,而盈钜桥之粟”;再比如枋城,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建安九年,曹操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成堰,遏淇水东入白沟,以通漕运”……这一个个地名由来,一个个神奇的地名故事,无不向世人昭示浚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盈的精神内涵。

  在这片古老文明而神奇的土地上,拥有地名达2100余条。收入本书的,有自然地理实体名,建筑物名和建制、政区、村庄街道名,其中村名占了大量篇幅,是该书主体部分。仅就浚县村名来源而言,大体可分以下类型:

  以姓氏命名。这类地名占全县村庄总数的26%。其中多数以一姓命名,如吴家、郭庄、朱村、赵庄等。少数以双姓命名,如:侯胡寨、韩贾店等。

  以山命名。如山西,因居同山西而得名。山北,因居同山北而得名。

  以水命名。如曲河,因在黄河转弯处而得名。小河,明万历年间,卫河决口,村民为避水患,移居土岗临小河而得名。

  以人名命名。历史上,一些有名望的人往往也影响地名的命名。如杨玘屯,据传以隋末将军杨玘在此屯兵而得名。

  以物产命名。因盛产蔬菜(香菜)而获名的如曹香菜、李香菜、侯香菜、刘香菜、袁香菜、陈香菜等;枣林、梨园、东大榆柳、烧酒营、纸坊等也属此类。

  以名胜古迹命名。如寺下头,因居天宁寺所处的大伾山脚下而得名。

  以交通位置命名。如码头、九股路、吴摆渡、赵摆、八里井。

  以历史事件命名。如交卸,《浚县志》载:前秦苻丕向东晋借粮,晋运粮两万斗在此交卸,故名。

  以传说故事命名。如白毛,相传秦时此地有鼠精作怪,人们为镇鼠而取名白猫,后转化为白毛。再如长村,传说先人明初迁移这里后,该村建水井一眼,井旁枸杞树籽落入井中,村民饮之长寿,故名。

  以地势地貌命名。浚县是黄河故道,明初迁入该地的民众择黄河故道而居的不少。浚县黄河故道上的古村落,按地形地貌分,大致可分两类:一类是安居在黄河故堤、故河床、故河滩上的堤壕、张堤、田堤、了堤头、杨堤、咀头、胡岸、西皮、下河里、打鱼庄、大高村、小高村、河道、临河、湾子、小滩等四五十个村庄;一类是黄河昔日泛水区域的沙咀、东沙地、西沙地、刘沙地、临河等村庄。

  以军队驻扎命名。如角场营,因隋朝该村设有练兵场得名。再如胡营,明永乐年间,万户侯胡峩之次子胡敬屯营于此,故名胡营。

  如果说,浚县地名的起源,仅仅记录了最初的历史符号,那么,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,人们又以多种形式丰富了地名的文化内涵,使浚县地名文化异彩纷呈,成为人们认识自然,改造环境,从事社会交往、经济活动的媒介和载体,也成为一种永不枯竭的文化资源。

  如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,总结出了一些观察天象,认识气候的谚语:尖山(善化山)戴帽,农人睡觉(天将下雨,农民可以休息了);淹坡不淹坡,瓮城会(农历六月二十九)上定干戈。意思说过了农历六月二十九,就不会出现涝灾了。

 

中国河南浚县政府门户网站  河南浚县人民政府主办

备案序号:豫ICP备05010386号  豫公网安备 41062102410634号

地址:浚县黎阳路62号   E-mail:xxwz0001@163.com

网站标识码:410621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