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敬学(1912.12—1952.12),今浚县大赍店乡大粱庄人。1937年参加革命,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曲阳县青年抗日救嗣会主任、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副王任、平西两地委青委副书记、热中地委民运部长、恩施地区行署专员等职。
周敬学出身农民家庭。祖父周世杰.字立山,号老立,勤于农商,善理家业.被土匪绑票惨死,家境日衰,父亲周克俭赍志重振家业,终未遂愿,寄希望于敬学。
敬学幼年博学强记,1931年8月考入汲县豫北初级中学。1934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人省立第二高级中学,1935年下学期,经介绍参加了进步组织“世界社”。从此开始阅读进步书刊,眼界大开,在学生中积极宣传抗日救亡。1936年被选为组训股长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敬学不忍祖国大地被日军践踏,毅然辍学,参加了平津学生同学会和民先队组织的学生队,到太原找八路军参加革命。受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派遣,到晋察冀边区曲阳县开辟工作。他深入农村,与青年农民交朋友,讲抗日形势和共产党八路军的统一一战线政策,不少青年受教育后积极报名参军,曲阳县抗日救国会被边区评为模范。12月,他由张毅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8年8月,敬学被调到晋察冀边区任青救会副主任。12月,作为晋察冀边区13名青年代表之一,赴延安参加了全国青年代表大会。
1940年8月,敬学到乎西县委任青委副书记,住汤家庄。12月6日,汤家庄村民隗有贵、黄金明等,采用欺骗和威吓手段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暴乱,偷袭了驻汤家庄的党政机关干部,13人牺牲,30多人被绑架,敬学头部受重伤,伤未痊愈,便向组织要求到抗日前线,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。
1942年10月,敬学到房涞涿县任县委委员、宣传部长。此时房涞涿县抗日工作最艰苦,大部地区沦陷,根据地仅剩三个区,且常遭袭扰,白色恐怖笼罩。敬学不畏艰险,与县委领导一起重组抗日敌后武工队,积极开展对敌斗争,以牵制日伪军对平西根据地的进犯;发动群众减租减息,开荒种田,帮助群众度荒。
1946年4月,敬学任热中地委委员、民运部长。后又兼任隆东、承北县委书记。身兼数职,工作繁重,从不懈怠。国民党军、土匪、还乡团出没骚扰,斗争环境十分恶劣,但他毫不畏惧。1947年12月某日,他和队长李恒星带武工队去敌区前哨甸家营执行任务,不料被国民党骑兵旅包围,撤离已来不及。他遇险不惊,沉着指挥,组织骨干班掩护,率队登上临近制高点九菜楼山。该山三面悬崖,易守难攻。敬学自信而风趣地说:“同志们,做好准备,欢迎敌人上山。”敌人连连发起攻击。周、李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,打退敌人多次进攻,毙伤敌30余名。傍晚,周、李率队迅速转移。
1949年4月,敬学随军南下,任随军工作队队长兼总支书记。5月抵武汉,任武汉军管会军政接管处处长。后来组织上安排他任武汉市委宣传部长,他主动提出:“要到前方,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”。9月,被任命为中共湖北省恩施地委委员、行署专员。11月,随部队到恩施任职。恩施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偏僻山区,有谚语说: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二三尺平,人无三分银。”为了摆脱贫困面貌,他查阅了大量府志、县志等历史资料,上山下沟,深入农村,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。根据山区的土壤、气候特点,亲手制定了《恩施地区1950年生产计划》。他指出,我们山区,一不能奖励开荒,二小能伐木烧炭,要保护森林。提出一人植一株油桐树、漆树或茶树。当他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大批土特产运销不出去的情况后,立即找贸易等部门负责人研究,提出“组织山货外销,换回生活必需品,这是我们区的特点。必须千方百计大量收购山货运销外地,这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。”为解决运输问题,他克服种种困难,筹集粮食几百万斤,兴建了恩利公路,改建了巴恩公路。1950年7月初,他亲笔写信给几位县长,提出“保护公路等于保护老百姓。”要求各县县长“亲自出马,将全县公路检修一遍,就地解决问题,并将结果当面回报。”
周敬学身居领导岗位,一生艰苦朴素,大公无私,以身作则,从不沾国家一分钱的便宜。他在干部会上多次说:“要把自己的钱装在一个口袋里,把公家的钱装在一个袋里,公私分明,不要乱扯,贪污犯罪往往就是从小处开始的”。
1952年12月10日,周敬学积劳成疾,不幸病倒,被送进恩施杨湾医院。12月21日。周敬学在弥留之际,断断续续但非常恳切地对看望他的地委、行署领导同志说:“我住院的花费恐怕太多了,要是超过了标准,就把我的手表卖掉付药费。”又说:“恩施这个地方很好,我死了就埋在五峰山。不要把我运回去,多花路费。”是日夜,周敬学与世施人民长辞,年仅39岁。恩施人民按照遗嘱,把他安葬在五峰山上。他永远不离开恩施人民,恩施人民永远怀念他。